一是加强乡村学校建设。
按照“安全、实用、够用”的原则,加大乡村学校教育投入力度,提升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。积极开展乡村学校制度建设工作,建构思想理念先进、法规依据充分、具体运行顺畅、实践成效显著的现代学校制度框架,不断增强办学活力、彰显品牌特色,提升乡村学校的竞争力。
二是强化课堂教学常规。
以明确教学目标、严格教学进度、落实课程思政、优化教学过程、优化教学方法、讲求教学效果为根本,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,科学合理制定各学段各学科教学进度,培育课程思政意识,优化课堂设计。
三是加强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。
以深入推进县(区)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“县管校聘”管理改革,完善交流轮岗激励机制为抓手,通过多种形式配备乡村教师,优化乡村教师管理,职称评聘向乡村倾斜,保障乡村教师待遇等举措。
四是强化乡村校长能力建设。
通过深化“名校长+”建设工作,指导校长坚持教学一线管理岗位,指导校长开展教学理论研究,强化校长培养考核激励机制等措施,提升乡村校长理论层次、思维视野、综合能力。
五是提升乡村教师专业能力。
以“名师+”建设为统领,以深化校本研修工作、强化乡村教师培训、做好乡村教师培养工作为抓手,鼓励支持乡村教师开展课题研修,及时总结深化各自研究成果,积极申报各类课题,辐射影响同学科教师共同发展。
六是提升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。
按照夯实基础,深化应用,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,加大乡村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力度,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,探索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教学模式,强化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,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。
七是关注特殊群体。
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档案,健全帮扶机制,加强重点群体关心关爱等方式,加大对残疾儿童、留守儿童、孤儿、已脱贫儿童及“三类户”家庭就学子女等特殊儿童的关爱和关心,做到“班主任每日一问、校园长每周一见、县(市、区)教育行政部门每月一看”,详细记录学生生活情况、学习困难、教育需求等问题,使教育关爱帮扶工作更加全面有效。
八是加强家校共育。
各乡村学校要成立家长委员会,制定家长委员会章程、家长委员会工作标准和相关制度;规范建设“有师资、有计划、有主题、有活动”的家长学校,设立由学校领导、部门负责人、家长委员会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的家长学校日常管理机构。
九是提升乡村学校安全管理水平。
扎实开展乡村校园周边综合整治,每学期联合公安、交通、市场监管、住建、消防等部门对校园周边交通秩序维护、违规建筑清理、流动摊贩管理、重点人员管控等方面工作进行深入清理整治。
十是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。
创新教育供给方式,加速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的辐射与孵化。
采取“名校+多校”“名校+新校”“名校+弱校”“名校+乡村学校”“乡镇中心校带动教学点”等方式,确保每一所乡村学校和城区学校建立对应的帮扶机制。